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雕塑中的花卉身影(2)

来源:花卉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1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图3 “合生”系列,黄鹿 作 三、花卉之演 ·吉祥表达 在原始时代,先民已有将花卉形象融入生活器物的设计。如“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纹盆”,盆体遍布由

图3 “合生”系列,黄鹿 作

三、花卉之演 ·吉祥表达

在原始时代,先民已有将花卉形象融入生活器物的设计。如“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纹盆”,盆体遍布由六片花瓣组成的花卉图样。中国古代雕塑深受绘画影响[2],佛像雕塑便是显例。细看北齐佛像雕塑人物,衣纹造型轻盈,如行云流水,如此“薄衣贴体”的风格来自“曹衣出水”的画风。“中国艺术”讲究“传神”,致力于心性的抒发。中国传统雕塑强调使用线条造型语言,看重二维图样的三维呈现。如此,得以让雕塑造型“平面化”,很多适宜成为生活用品,唐代《三彩双龙柄瓶》、耀州窑《牡丹纹瓶》皆是此类佳作。

《周易 ·系辞》“吉事有祥”。好事随祥兆,吉祥是人们期望躲避灾祸的基本精神诉求。花卉是自然界美丽物象之代表,不言而喻,它也是祈福的俱佳载体。“牡丹”因姿态的雍容华贵,其图案意为“富贵”。亦有谐音的方式体现美好愿望,如鹭、芦苇、莲花结合,为“一路连科”,祈求金榜题名。

中国有很多画论,却鲜有专门论述雕塑的书籍。因雕塑工匠更关注“技”与“工”的传承,往往缺失了个体“艺术自觉”的意识。中国民间雕塑本身具有非精英与主流化特点,崇尚材料、技艺的地域和文化差异。以牡丹与海棠组合的“金玉满堂”为例,苏州门楼的砖雕、山西面塑、景德镇瓷器等皆有佳作。就题材而言,雕塑仍需借用绘画领域已成熟化、符号化的花卉图样;就造型形式而言,雕塑与日常生活器物相融合。花卉为文脉、雕塑为实体,在这“一文一体”之中,艺术的边界得以扩展,艺术的语言得以丰富。

图4 《凳之根》,许正龙 作

四、花与人格 ·雕塑言志

人格寄托于花格,花格依附于人格[3]。牡丹国色,莲花君子;兰为王者之香,菊乃隐逸之士;寒梅傲雪,桃花喻美等。以“花照看人,人反观花”的理念,实则来源“天人合一”。既然万物同宗,花卉便与人相同,也有品格、情感、思想等。春竹、秋菊、腊梅映射“君子之德”,皆为“托物言志”的隐喻表达。

近代中国雕塑之路是“西学东渐”的结果,参照西方基于解剖学的具象造型体系。西学为重,中式式微,致使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、民间和学院逐渐分离[4]。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当代雕塑家的自我觉醒,追寻中国本土美学特征与文化根源、关注“日常物”,已逐渐成为雕塑创作的风尚。

中国当代雕塑家许正龙提出了“中式物语”的理念,意在让当代雕塑创作回归东方文化的立场。作品《凳之根》(图4)在苏州虎丘雕塑展上别具一格,日常物——“凳”与花卉、树木融合,可见中式思维方式、花卉文化的艺术提炼、当代雕塑表现手法多元并存的鲜明特征。雕塑家蔡志松用现代材料“铅”,通过置换、放大等方式,制成大型玫瑰作品,“铅”字来源谐音“谦”,揭示爱情中的谦谦君子观。另有雕塑家杨光的作品,用电子元件这种现代科技材料展现花木造型。这些作品皆有“缘物表意”的文化追求,均是对花卉文化中“隐喻”的当代解读,也都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雕塑家对中式文化身份的认同。

五、结语

回望花卉文化的过去,反观雕塑艺术的现状,可以形成以下一些认识:在经历了长期的外来文化的刺激后,往往会出现回归本土文化的心理诉求。当代雕塑经借鉴中国传统花卉文化要素,关注“日常物”,是时代脉搏的体现,更能贴近当代中国人的情感。花卉的亲民特征,使得艺术作品不再高高在上,“通俗”“易读”的同时保持作品的“高雅”。花卉与雕塑结合,述说新语,契传统而显于时代。

[1] 崔娇鹏.妙手夺天工—西方的植物造型艺术.生命世界,2013(03).

[2] 冯骥才.中国雕塑史四题.中国艺术报,2014(08).

[3] 何小颜.花与中国文化.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91.

[4] 钱亮.器物作为雕塑——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.创作与评论,2019(01).

文章来源:《花卉》 网址: http://www.hhqks.cn/qikandaodu/2021/0710/1960.html



上一篇:敦煌石窟花卉图像研究
下一篇:花卉旅游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以武夷山五夫镇为

花卉投稿 | 花卉编辑部| 花卉版面费 | 花卉论文发表 | 花卉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花卉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